在地下2100 米深處,SNOLAB 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正在研究宇宙中難以捉摸的組成粒子:中微子。
中微子是一種中性基本粒子,以近光速在空間穿梭。中微子不帶電,幾乎不與任何物質(zhì)發(fā)生作用,因此可以暢通無阻地穿行。這使得中微子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,從z*遙遠的星系來到地球。由于行蹤詭秘,因此中微子的研究格外困難。
利用光閃爍探測
為俘獲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,科研人員已潛入地下深處。SNOLAB 物理實驗室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的一個鎳礦之中。在這里,科學家可以進入占地 5,000 平方米的潔凈空間,而 2,100 米厚的巖石層保護實驗室免受宇宙輻射影響,只有中微子可以穿透此屏障。實驗室中心是一個中微子探測器,由直徑為 12 米的球形丙烯酸容器組成。
對于目前以 SNO+ 為名開展的實驗,容器內(nèi)裝有 800 公噸以直鏈烷基苯 (LAB) 制成的特殊液體。這種液體在電離輻射刺激下會釋放出紫外線。紫外線反過來會刺激溶解在液體中的著色劑,進而發(fā)出藍色熒光。當中微子穿過液體時,若離原子核 足夠近,便可觸發(fā)相互作用,從而產(chǎn)生微弱的光閃爍。與此同時,容器周圍的高敏感傳感器可以檢測這種閃爍。
為確保成功檢測到亞原子粒子,必須清除直鏈烷基苯中的所有無用物質(zhì),而真空技術則可以做到。借助真空泵,清潔系統(tǒng)中將產(chǎn)生 20 毫巴的負壓。在 238 度的高溫下,即便z*微小的重金屬也能通過多級蒸餾過程從液體中清除。之后,水蒸氣和氮氣再次在真空下,穿過汽提塔中的液體。這將逐出氡氣、氪氣、氬氣和氧 氣,調(diào)節(jié)液體中的水含量。位于真空泵排氣口處的冷凝器確保水蒸氣的可靠回收。此時,清潔過程產(chǎn)生的廢氣會得到冷卻、液化并灌注到收集容器中。
中微子研究獲得諾貝爾獎
在新的 SNO+ 實驗中,直鏈烷基苯將替代初始 SNO 項目容器中灌注的重水。憑借這些s*開先河的研究,SNO 實驗的負責人阿瑟?麥克唐納 (Arthur McDonald) 榮獲 2015 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。1999 年至 2006 年期間,他利用此重水來研究太陽發(fā)生核聚變反應時產(chǎn)生的中微子。然而,研究并未得出之前標準物理模型所預言的中微子零質(zhì)量的結果。
相反,發(fā)現(xiàn)的偏差可以利用中微子振蕩理論加以解釋: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微子(電子、μ 子和 τ 子)能夠相互轉換。然而,無論多么小,這種現(xiàn)象只有在中微子存在質(zhì)量時才有可能發(fā)生。
與使用重水的z*初實驗相比,中微子與直鏈烷基苯相互作用,發(fā)出更顯著的光芒。新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頗具爭議的中微子雙 β 衰變過程,而液態(tài)直鏈烷基苯還可以用于檢測質(zhì)子-電子-質(zhì)子 (PEP) 反應產(chǎn)生的太陽中微子。其他目的還有,探測地球放射性衰變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反中微子,以及核裂變反應產(chǎn)生的反應堆中微子。如果一顆超新星出現(xiàn)在我們星系中,它 還可用于探測超新星中微子。借助中微子測量,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了解宇宙的基本力量。
自 2012 年以來,Snolab 一直使用 Busch 的真空技術。